省乡村振兴局聚焦“作示范、勇争先”目标要求,以打造让党放心、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为抓手,把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作为讲好中国脱贫故事、分享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平台,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,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,积极统筹资源力量,克服疫情影响,推动井冈山、于都、兴国、石城4个交流基地县(市)和7个考察点强基础、提品质、显特色、展形象,累计接待脱贫攻坚参观考察4760批次320万人次,其中,俄罗斯、法国等30多个国家涉外团组22批次594人次。
站位“高点”,树立见证“大国减贫之路”的鲜活丰碑
一是建立上下齐心的推进机制。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、亲力亲为,亲自挂点联系基地县(市)。省市县各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,24个单位组建工作专班。制定出台《江西省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工作方案》《江西省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》等文件,按照“十个一”要求明确制定一套解说串词、一批宣传片和宣传资料、一次涉外线上交流活动、一套保障机制等。将交流基地和考察点建设纳入全省年度工作重点和年度考核内容。二是建立点线结合的建设机制。以点为珠、串点成线,将4个基地县、7个考察点和乡村振兴示范点统筹起来,打造考察精品线路。将4个基地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分类制定建设实施方案。完善资金保障机制,2021年以来安排省级财政衔接资金16.58亿元、整合涉农资金24.74亿元、撬动社会资金11.55亿元投入基地建设。三是建立内外联动的宣传机制。内宣和外宣联动,建立与外事办、宣传部、侨办等涉外部门之间的调度机制和责任机制。将基地纳入江西“学习贯彻二十大”主题宣传重点内容,组织编印书籍《样板之光——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(江西经验)》,推动市县编印脱贫攻坚题材作品。落实外事参观点“五个一”建设标准,统一制作中英韩三语标识的指示牌、导览图,统一选拔并组建具有外语专业水平的涉外讲解队,统一培训涉外礼仪、讲解技巧等涉外业务知识,统一将江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翻译成18种语言。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300名减贫培训名额,支持帮助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减贫。
定位“高质”,打造展现“风景这边独好”的闪亮窗口
一是展现“三业共兴”的产业发展新活力。坚持以产业发展建设富民基地,壮大特色优势产业,以产业带动就业、促进发展。推动赣南脐橙从单纯种植发展成为集种植、冷链、精深加工、农旅于一体的全链智慧产业集群,2021年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66亿元,吸纳1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。于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”的嘱托,建设中国于都·硒博馆,建成50个富硒农业示范基地。二是展现“三生协调”的生态宜居新环境。积极推进城乡融合、产村融合,实现“村在景中、景在村中”,既保持绿水青山的颜值,又创造金山银山的价值。井冈山市将只有30多名“三留守”人员的神山村融入井冈山红色旅游圈,建设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,吸引90%村民返乡,每年吸引30万游客进村旅游。三是展现“三美兼具”的乡风文明新面貌。向高价彩礼、厚葬薄养、打牌赌博、封建迷信、环境卫生等五大陋俗宣战,营造环境美、道德美、风尚美的新农村。石城县持续开展“请客不收礼、节俭办宴席”移风易俗行动,大力推行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余事不办。
方位“高远”,点燃照耀“乡村全面振兴”的燎原星火
一是加强顶层设计,解决“往哪兴”的问题。归纳总结交流基地经验做法,推进城乡建设等规划“多规合一”,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用性规划。将全省100个县(市、区)划分为先行示范县、整体推进县、重点帮扶县,分类指导推进。实施乡村振兴样板创建“十百千”工程,每年创建10个样板县、100个样板乡镇、1000个样板村。二是突出江西优势,解决“怎么兴”的问题。以“两山理论”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。大力发展“生态+现代农业”,打造集有机种植、农产品加工、冷链物流、电商销售等的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;大力发展“生态+现代工业”,推动“数字农业”“数字乡村”各领域普遍智能化、清洁化;大力发展“生态+现代服务业”,乡村休闲旅游、文化体验等蓬勃发展,规模以上农家乐突破万家。三是坚持农民主体,解决“为谁兴”的问题。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,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,丰富感恩教育、文艺活动、服务项目,以充实的生活,让农民顺心。优化落实兜底保障政策,提升农村养老、教育、卫生等智慧服务能力。四是夯实支撑保障,解决“谁来兴”的问题。多举措加强乡村振兴干部培训,强化宗旨意识教育,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。广泛吸引人才,通过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等方式,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等农村本土实用人才。各基地县设立返乡创业园,以乡情乡愁为纽带,引导乡贤能人返乡创业。